当前位置:首页 > 文史资料
文史资料
中河旁的民居与商铺 来源: 区政协办公室 发布时间: 2008-12-02 14:47

    中河哺育着依河而居的人们。随着中河运输业和各类集市的繁荣,两岸的居住者也日渐增多,形成了中河人家生活的独特风情。中河沿线也逐渐成为杭州人一个较为集中的居住地。

    中河两岸的街巷弄堂和深院老屋大多沿河而筑,形成一条条水巷街道,“门前街道屋后河,深长弄堂百条多”。或称“巷”,或称“弄”,或称“街”,深而幽长,石板路已被行人的脚步磨得油光,灰白的墙壁,暗绿的苔藓,斑驳的院门,偶见有藤蔓花草越出院墙,将深巷老屋装点得别有一番风味。街河并行,桥路相接,通幽有径,徜徉于中河街巷,颇有“绿意红情,春风夜月;小桥流水,琴韵书声”之意境。

    中河街巷里往往“藏龙卧虎”,有不少台门深宅、宏厦大院,占地数亩,前后数进,有房数十间的比比皆是。一般均坐北朝南,中轴线上有台门、轿厅、大厅、堂楼、后楼、下房等,其间各有天井、石库门、塞口墙相隔,组成各个独立院落。轿厅、大厅、堂楼前建有雕墙门楼,清水方砖镶砌,简洁无华。楼与楼之间有的由“走马楼”回廊贯通,落地长窗,挂落栏杆,檐廊相接,典雅明敞。有些宅园,除了主体建筑的恢弘气派,还置有精美园林。内中亭、台、楼、阁、廊、枋、桥、榭、厅、堂、房、轩,一应俱全,并以水池为中心,诸建筑如浮水上。格局紧凑自然,结合植物配置,点缀四时景色,给人以清澈、幽静、明朗之感,恰似孔子所曰:“智者乐水,仁者乐山。”

    先前,中河边的建筑大多临河而中河两岸沿河建筑的房屋,为防水淹,房屋的基础总要比河面高出一段,因此要接近水面,就要建造入水的踏级,即水埠。水埠亦称“石阶河桥”,北方人称“水码头”,上海人叫“水”,杭州人叫“河埠头”。中河的水埠千姿百态,形式多样,分为公用水埠和私用水埠,有突出驳岸两面可用的“外双落水”水埠,有晴天不晒、雨天不淋的“廊屋”水埠,还有“八字式”水埠,“内外双落水”水埠以及“单落水”水埠等。水埠不仅是中河水陆交通的口岸,也是枕河人家日常取水、洗涤、停泊、交易的场所。“家家踏级入水,河埠捣衣声脆”,水埠是中河最引人注目的特色之一。
    沿河的骑楼和木楼瓦屋简朴而舒适。而作为商业街功能的街市,也常常设于沿河的街道上,这样可以更便利于水陆客货的转运。由于中河水乡多雨,因而沿河一面或两边的街道大多设有雨廊或骑楼式的步行道,并在外沿柱间,设置亦凳亦栏的横木,雅称“美人靠”,供人休憩,使得一年四季的集市贸易能不受风霜雨雪的影响,亦为行人提供了遮阳避雨乘风凉的廊道和极富人情味的社会交往空间。这种“面河式”的街市长廊中,时有砖拱门洞,似截断而又可通,也有过街楼、街亭或街楼,都与骑楼一脉相通,产生空间层次的变化和丰富街景的作用,可谓配套系列。而骑楼又是吊脚楼的变体,吊脚楼又名干栏式建筑,可称得上“渊源深远”。 骑楼和长廊能避雨遮阳,又具行人和商业的功能,形成了别有韵致的水乡景色。由于以前这一区域处于城郊接合部,人居环境具有半村半郭、半野半水、半农半商的特点,体现出悠闲舒适、自然恬静、自由自在的情趣。

    中河沿岸商市富庶繁盛,但街巷往往窄而逼仄,石板铺地,蜿蜒前伸。鳞次栉比的店铺商家大多是临街枕河,规模一般都不大。许多商品如铁器、竹编、木器、绱鞋、寿品、砖灰、米面等属家庭手工业产品,自产自销,因而河边的店铺往往是店铺与住宅并用,形成前店后宅或下店上宅的形制,间或有过街楼或廊棚搭建,以避风遮雨。为了同时兼顾手工业生产,有些住宅还须包含作坊的空间以作为家庭生产的场所,于是就有了前店后坊的格局。可见中河的店铺不同于大城市中的商店,而大多是与店主本身的住宅或作坊相衔接的“林家铺子”。

   

Produced By 大汉网络 大汉版通发布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