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史资料
挖掘井的文化 延续井的历史--上城井的故事
来源:
区政协办公室
发布时间:
2010-11-17 16:05
小井大井吴山井,乌龙灵鳗郭婆井。
双眼四眼八眼井,金井义井银瓶井。
这一个个水井的名字所代表的那一幅幅生活场景,便是上城街坊里巷和谐睦邻的历史缩影。上城的水井,犹如长者,经历了岁月的沧桑,见证了城市的变迁,目睹了历史的沉浮,承载了文化的积淀。这些水井,既属于过去,也属于未来,它们的历史价值、文化价值和经济价值都会在今后源源不断地显示出来,并作用深远,无可估量。而我们要做的便是把前人的创造留传给后人。
上城水井,始于汉晋,兴于唐宋,盛于明清。在四宜路铁冶岭北稍东有相传东晋郭璞挖掘的郭婆井,10个井口,井水清美,是周边人们酿酒煮药的优质水源。唐代杭州刺史李泌面对城内水质咸苦,居民饮水困难的状况,开挖了相国井、西井、方井、白龟池、小方井和金牛池六井。大诗人白居易则在吴山北挖了吴山井,在宝月山下挖了天井,为乌龙井题了诗句……这些大大小小、方方圆圆、新新旧旧的井,如雨后春笋般,冒尖于城区街坊里弄,民居庭院,改善了人民的生活品质,迄今仍留下了数以百计的老井古井和名井。
上城水井,源于生活,融入生活,超越生活。据1930年资料显示,杭州全市有水井4842口,上城居多,约为每20户人家或100人使用一口水井。截止2008年,杭州主城共有各类水井8378口(含郊区农户的自用井),主要分布在江干和下城的郊区。上城作为老城核心,水井的总量急剧减少,但老井古井名井的数量却仍旧位居全市第一位,共有140余口,占全市同类型水井的约三分之二强。这些水井大都体态玲珑,小巧别致,造型、线条、色彩与街坊民居和自然山水既对比又呼应,既和谐又实用,共秀并灵,互为辉映,相得益彰。
上城水井,历史悠久,文化深厚,故事众多。以大小论,有小井、大井、双眼井、四眼井、六眼井、八眼井和十眼井等;以形状分,有方井、圆井、平井、泉眼和四边形、六边形等;以人物排,有郭璞、李泌、钱鏐、白居易、于谦、朱智、胡雪岩和胡藻青、金润泉等;以故事说,有银瓶姑娘的故事、柳翠姑娘的故事、钱塘第一井的故事、钱王井的故事、相国井的故事等。它们所蕴含的历史内容和文化内涵十分丰富,一收集,一整理,一展示,就是一处人文景观,就是开辟乡土教育和观光旅游项目的潜在资源。
上城水井,市井所在,民俗所系,生活所需。一方井水养育了一方人,水井是一幅市井生活画,邻里相聚井边,我汲水,你洗菜,她淘米,三十六行,相处无间;说东家,道西家,话语声声,邻里情浓。家庭琐事,天下大事,个人悲欢,海内奇闻,无所不有。生活其间,有滋有味。
有人曾经将水井比作城市的眼睛,在自来水时代之前,没有水井,不仅居民不能生活,城市也没了灵气。正所谓失水则枯,得水则活。千百年来,清澈甘甜的水井,就是一双双温柔慈爱的城市眼睛,在关注着时代,关注着生活。饮水思源,我们要有一种保护和抢救古井的使命感,让这些“城市眼睛”永远闪耀着城市灵魂的波光,让水井源远流长,继续惠泽一方百姓。
回望市井,历史的背影渐渐远去,但历史赋予市井的文化性格和底蕴却一直向前延伸与拓展。“盛世修井”,伴随着上城水井保护工程的脚步,一个充满源头活力的上城,一个充满市井魅力的上城,一个充满古今渊源的上城,已经展现在我们的面前,而其中,上城的水井功不可没。
正如省委常委、市委书记王国平所言:这些水井如同城市的眼睛,看着城市慢慢长大,养育了我们的前辈;它们是杭州的根、杭州的花;是我们这座城市的历史记忆、文化遗产和基础设施;在倡导低碳生活、低碳经济、低碳城市的今天,它们显得尤为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