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史资料
杭州上城区域的四大书院
来源:
区政协办公室
发布时间:
2013-12-11 09:59
杭州上城区域历史悠久,是杭州古城自古以来的中心区域,从上城区可窥探到杭州历史文化发展传承之轨迹。上城区域钟灵毓秀、人文荟萃,有深厚的中华传统文化的根基。上城区域历史上曾出现过闻各遐迩的四大书院,为传承发展中华文化,教育培养历代著名的杰出人才,作出了重大贡献!这里陶冶出历史人文的精华,铸就了时代更替中无数风流人物。
重视历史,就是观照现实;关注人文,为了传承文明。时代风云变幻莫测,传统文明亘古永存。如果说千年古都杭州是一本深厚而读不尽的历史书,那么上城区四大书院“紫阳书院”等在这人文栏目中,有其精彩的篇章。
从上城区域的紫阳山下的紫阳书院到大学路的求是书院(国立浙江大学),从凤凰山畔的“万松书院到小营街道的“宗文义塾”;从传统文化程朱理学的“学达性天”精神,到近代发奋图强“求是科学”学风,无不在悠悠时空遗存的古迹中,飘逸着袅袅而浓郁的书香韵味……
一、紫阳悠悠 书香浓郁
紫阳书院,始建于公元1703年(清朝康熙42年),位于上城区紫阳山坡,自古以来是杭州四大书院之一。清代创办的紫阳书院完全按照宋朝的大思想家、大教育家朱熹(字紫阳)所制定的“白鹿洞”书院规则办学,在浙江教育史上具有相当重要的开创性地位。
在清朝雍正时期,紫阳书院在杭州地方官府的资助下已具备相当大的教学规模。据《中国书院词典》记载:清朝嘉庆八年(公元1803年),紫阳书院创办一百周年的时,生徒达到328人。清代嘉庆二十五年(公元1820年),林则徐出任杭嘉湖道台时,杭州敷文、崇文、紫阳、诂经精舍等书院实行“附课升降发津贴”。此奖励制度使紫阳书院当时掌教、求学的士风面貌为之大变。清代咸丰五年(公元1855年),时任杭州知府王有龄在紫阳山巅创建昭忠祠。他特地来到紫阳书院寻访,并亲笔为紫阳书院撰写楹联曰:圣代重儒风,教秉新安,趋步定知岐辙少;名臣留讲舍,政传渤海,补苴当念善成难。清代咸丰十一年(公元1861年),太平军第二次攻占杭州的激烈战斗中,清军和太平军攻防双方都使用火炮,紫阳书院不幸毁于战火。
清代同治四年(公元1865年),布政使蒋益澧拨专款重修紫阳书院,拓造楼厅斋房等三十八间。翌年,按察使杨昌浚、浙江巡抚马新贻等官员的热心资助下,增楼屋二十楹。至此,紫阳书院规模进一步扩大,教学设施完善,成为当时大清朝中、晚期著名的一流书院。清代光绪二十五年(公元1895年)元月十七日,浙江巡抚廖寿丰在呈报朝廷的奏折“为浙江省城专设书院兼课中西实学立案》奏文曰:“紫阳书院今方以制艺取杰固势倡导,择选序有志之士,奖进而培植……各书院奖赏存典生息项下,岁提息银洋三千元。”奏折内容显示,紫阳书院已有西学渐进之风气。
清朝光绪二十七年(公元1901年),朝廷颁令各省书院改制设办学堂。翌年(公元1902年6月)紫阳书院改为仁和县学堂,这是杭州市历史上第一所官办的现代教育理念之学堂。
晚清时期,正处在社会变革的剧烈的大动荡中,争取社会进步,要求维新改革的民主运动风起云涌……紫阳书院因势利导,培养和造就了许多著名的杰出人才。清朝末年的伟大思想家,著名诗人龚自珍曾在紫阳书院掌教,其父亲龚丽正曾经担任紫阳书院山长。曾担任紫阳书院山长的孙衣言,是清代著名学者。曾任紫阳书院掌教的项名达,是清代著名数学家;他首创计算椭圆周长的正确方法,并且撰有许多数学著论。曾在紫阳书院掌教十余年的傅玉露,是清代著名的史学家,后来任《西湖志》、《雍正浙江通志》总编纂。曾经担任紫阳书院掌教的清代著名学者夏同善,曾任清朝翰林院庶吉士,授编修并任清宫光绪皇帝的日讲起居官,为光绪皇帝讲课和伴读。对光绪皇帝的维新改革施政,产生很大的影响。同治十年(公元1971年),夏同善升任兵部右侍郎。他执义仗言,终使浙江千古奇案“杨乃武屿小白菜”冤案昭雪。还有孙诒让、汪康年、阮元等学者名流都与紫阳书院有密切的关联。阮元是清代末年著名学者,乾隆时期任浙江学政、浙江巡抚。他亲自为紫阳书院题字《观澜楼记》文内的名言曰:“所览大者志大,观小者志小”。现在这句名言已经成为“紫阳”书院及传承者永久的校训词。
如果说要深入地了解我国明清以来,经学和书院的发展脉络,那么紫阳书院的文明传承历史是比较好的“范本”。紫阳书院在历史发展中的起始、兴盛和衰弱,它在每个阶段里的各种事变,它在时代背景中深远影响,都值得崇敬和珍爱历史文明的人们,去进行穷其心力的考证和感悟。是的,紫阳书院给我们留下了丰厚的、沉甸甸的、极其珍贵的历史人文遗产。亲近这份精神遗产,继承优秀的人文传统,是我们当义今不容辞的责任和义务。
笔者来到紫阳山麓的太庙巷(因有南宋朝太庙遗址而得名),寻访昔日“紫阳书院”遗址。在昔日书院原址上的文脉继承和创新者,是现今的紫阳小学。紫阳小学不仅延用了书院的遗址,更重要的是传承了悠悠紫阳数百年浓郁书韵和严谨学风。杭州紫阳书院的古迹遗址,凝结了上城区的人文历史,凸现了灿烂的中华文脉传承,展示了上城老市区的文明风貌,充分体现了杭州历史文化传统。
走进紫阳小学大门,迎面耸立的教学大楼,称之为“景徽堂”,这是延用了原紫阳书院读书楼的古名称。大楼门前的对联曰:“名山名迹名书院,真情真意真才华”。浓浓的书香韵味扑面而来……
在景徽堂东面的围墙上,一块块诗匾整齐有序地悬挂在墙面上。每块匾上都记录着紫阳书院的藏诗,锈刻着大书法家的墨迹。这里称之为“藏诗墙”。墙头题词曰:“挥毫泼墨,香溢紫阳”。 诗匾第一首诗是朱熹的《春日》云:胜日寻芳泗水滨,无边光景一时新。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
藏诗墙往后面右拐,(即景徽堂北面),在绿树芳草掩映中,抬步拾阶沿小径而上行,便是梦想与现实连接的“天堂”福地,称之为“寻梦石”。它的左边是“凌虚阁”,沿用了古书院楼阁的古名。右边是芳香袭人的“桂花园”和登高望潮的“观澜楼”。这两处建筑均是沿用遗址古名,一幅佳联曰:“紫阳山边寻桂子,观澜楼上观潮头”。这是对此地风景的极妙写照。难能可贵的是,路边立有温馨提示的木牌,颇具匠心。木牌上面书曰:“寻梦而来,追梦而归;似醒未醒,脚下留神。”
沿着幽幽小径往上走,这里是视野开阔、豁然平坦的上操场。往右面是有着八百多年历史的通玄观造像,附近还有一座称为“乐育堂”的教学楼。乐育堂的联句曰:“天下英才得多几,同堂教育乐如何!”细细品味内中意蕴,真是人生物语和书韵情愫,都深谙其中。此地浓浓地洋溢着师生深情、同窗友爱……徜徉在这条弯弯曲曲鹅卵石铺就的小路上,这里是风景极佳处,称之为:“寻诗径”。此刻和风轻拂,坡回路转;青山如黛,翠木扶疏;天地熨贴,心灵安抚。真是“诗意满天地,俯拾适宜佳”……这是对此地风景最好的诠释。
蹀躞浏览于各处古迹的遗址,真让人赏心悦目,犹如亲身体验紫阳书院历史人文的源流在时空隧道中缓缓地流淌。真是:百年紫阳传文脉,书香校园育人才。
二、求是精神 百年树人
求是书院,是浙江近代最早的高等学府之一,由杭州知府林启于清代光绪二十三年(公元1897)年创办初名为求是书院,后改名求是大学堂,浙江高等学堂等、公元1928年,改名为“国立浙江大学”。
求实书院创办之初,正值晚清时期,朝廷腐败,国势衰落、经济萎缩、民不聊生。随着政体经济、社会的激烈动荡,有识之士呼吁社会政治经济体制彻底改革而日益高涨。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作用下,促使学子们怀着求知识、报效国家的强烈愿景,义无反顾地决心舍弃当时“科举取任”进入官场的机会,破除“利禄必由科举之途”的传统旧观念。书院的师长学子,满怀追求知识,振兴中华的强烈爱国热情,刻苦学习、勤奋钻研,逐渐形成书院求真务实的优良学风。他们“正其谊,不谋其利;明其道,不计其功。” “孳孳为学,互以敦晶励行相勉。”以尽科技报国为“一己职责”的求是精神。
求是书院原址,在杭州上城区的蒲场巷(现今大学路),首次招生数十名。书院必修课有:国文、英文、历史、地理、算学、物理、化学、生物等课目。杭州知府林启亲自兼任求是书院总管办,书院除聘请才高学深国内学者担当教习外,还聘请多名美国学者担当教习。求是书院设立规模宏大的藏书楼,其精心收藏的成千上万册各类书籍,书院学子可随意借阅。书院规定的必读书有黄宗羲的《明夷待访录》,严复翻译赫胥黎的《天演论》等。公元1898年至1902年,书院资送何谲时、许寿裳等32名优秀学子赴日本学习。
求是书院历经百年多风雨洗礼,绵延至今日著名的浙江大学。求是书院,百年树人,求实精神的优良学风,正由现今浙江大学继承其光荣传统并弘扬光大。求是精神的优良学风,不仅是浙江大学的精神瑰宝,亦是我们浙江省杭州市上城区全体人民的宝贵精神财富,及历史文化珍贵遗产。
三、万松书缘 天长地久
万松书院,曾是我国历史上明清时期,杭州规模最大,历时最久,影响最广的著名书院。其遗址地于现今的上城区万松岭西边,即西湖新十景之《万松书缘》景观区。公元2000年,列为杭州市级文物保护单位。这里又是,中国四大民间传说之一的《梁山伯与祝英台》传奇故事发生地而闻名遐迩。
万松书院始建于明朝弘治十一年(公元1498年),取白居易诗《夜归》云:“万株松树青山上,十里沙堤明月中”的句意而题名“万松书院”。万松书院以宏大的规模,完备的学规章程,丰富的祭器,严谨的学术风气,丰厚的藏书是当时浙江著名的最高学府。万松书院学子遍及浙江全省十府,造就了无数杰出人才。明清时代著名学者王守仁、齐召南、秦灜、王阳明等在万松书院担当教习和讲学。清代著名诗文大家袁枚曾在万松书院深造就读。
万松书院有成片苍松掩映、修篁奇石交布其间,嘉花茂树、芳草萋萋,牌坊殿堂雄伟凝重,是杭州市“中国科举文化风俗”保护和传承的典范遗址。是中国古代科举文化的展示和演绎的重要基地。万松书院进大门,可见气势不凡“品字”型牌坊,是景区的标志性建筑。高大的三座石碑坊排列成“品字”,代表万松书院历史上的三个重要时期,即明代“万松书院”时期,清代“太和书院”时期和“敷文书院”时期。同时寓意:做人要有人品,为官要有官品。万松书院的明道堂位于书院的中心位置,是当年“明道”即申明道理之意的讲学殿堂,明道堂是万松书院的核心部位。其展示的《科举文化风俗大观》立体彩塑,犹如一幅行云流水,跌宕起伏的精彩历史长卷。内容有;十年寒窗,科场风云,千里赴考,临轩唱名,丰乐赐宴、荣归故里等七大艺术板块。立体彩塑的楼堂、亭桥、街巷、花树,错落有致,制作极为精细。其间雕塑着3000多个造型各异而栩栩如生的人物,生动演绎中国古代科举进仕制度的各类掌故风俗,经典故事传说。
万松书院既是展示科举历史文化的重要基地,又是祭祀历史儒学先贤的主要场所。万松书院的大成殿堂,取孟子孔子之谓集大成者的语意。大成殿上悬清代康熙皇帝御书“万世师表”匾额,正座是孔子雕像,两边是,中国历史上儒学代表人物:颜子、曾子、子思、孟子的座像。
万松书院“书缘与情缘”的传奇结合,成为西湖新十景之一的“万松书缘”,现今的万松书院另一个景观名称而耐人寻味。明末寓居杭州的著名戏剧家李渔创作《同窗记》,剧本,突出鲜明的杭州地域文化特色。剧本演绎梁祝分别从家乡会稽,上虞渡钱塘江来杭州求学。在杭州草桥门(今望江门)义结金兰,在杭州万松书院同窗共读。三年后两人分别,梁山伯沿着凤凰山古道送别祝英台。其精彩的爱情,深刻动人的情感,胜过世界名作《罗密欧与朱丽叶》。因此,“万松书缘”亦成为美丽的爱情之缘,寄托着人们对幸福美满的爱情生活之无不向往的愿景。现在万松书院已经是“书缘与情缘”紧密相联,“书院与景观”的有机结合,成为实现美好爱情梦想的旅游圣地。
四、宗文义塾 热心办学
宗文义塾位于杭州市上城区小营街道皮市巷内,现今为义塾遗址地,几经历史风云,已经演变成为:杭州第十中学。
宗文义塾始创于清代嘉庆五年(公元1806年),由民间文人义士周士涟热心办学,资助贫困家庭孩子求学读书为慈善义举,从而演绎了感动人心的义塾助学故事。周士涟为创办“宗文义塾”,他省吃俭用,风餐露宿的筹集资金,他每天手持一面铜锣,无论刮风下雨,不管酷暑严寒,敲锣走遍杭州的大街小巷,反复不断地苦口婆心的劝导人们捐款来帮助贫困孩子上学读书。周士涟热心办学,大公无私的募捐精神,深深感动了杭州许多好心人,当时杭城名医朱蒙泉慷慨捐款,许多富贵人家都积极响应,不但捐款捐物,有的还捐祖传地基作校舍。数年后,周世涟在清末大学士王文昭和大商人胡雪岩等人大力支持下,终于创办了宗文义塾的公益免费书院。宗文义塾秉承儒家“仁义、道德”之精神规范,无偿为贫困学子提供学习的条件和机会。义塾报到入学,学子自需自备衣被,其余一切食宿,书籍,学习费用一律全免。正如明代理学张载所言;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生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宗文义塾发扬传承文明的善举,为我们留下珍贵的精神遗产。
宗文义塾按学习程度:分“仁”、“义”、“礼”、“智”、“信”五斋,即五个班级。每斋学生十人,请一名学者掌教教课。自“信斋”逐步经考试合格后,向上升级,直到升学至“仁斋”、经考试合格后,方可毕业。由于得到社会各界的热心支持,宗文义塾内部管理得法,讲课掌教有方,在创办义塾的几十年里,培养出当世的许多杰出人才。如科举中“探花”一名(进士一甲第三名),“传胪”一名(进士二甲第一名)。
宗文义塾是清代杭州民间发扬传统文化,传承儒家学说“有教无类”论的典范,其艰苦创业,热心办学的宗文助学精神,是杭州历史文化的珍贵财富。宗文义塾的遗址地和文脉继承者,现今的杭州第十中学。亦是杭州市唯一从以往书院基础上,发展和改建的现代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