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文史资料
文史资料
隋朝设置“杭州”探源 来源: 区政协办公室 发布时间: 2013-02-06 19:20
    隋朝的建立,结束了汉朝末年后,长达四百余年的分裂割据局面。中国大地终于“久分必合”地重归统一。隋朝上承秦汉,下启唐朝,这是历史进程中的重要转折点。这是中国封建社会迎来盛世大统之辉煌的前夜,亦是杭州“置州”、“定名”的关键联结点。
    公元581年,杨坚改国号“隋”,直到隋炀帝在江都被杀,隋朝是仅有三十七年的短命朝代。然而对于杭州而言,隋朝却是至关重要的朝代。因为隋朝设置杭州废钱塘郡,“杭州”之名始于隋朝。隋朝置杭州后,在杭州城最早兴建城墙,为州治初步奠定基础。所以,如果没有隋朝,那来置杭州?至少没有“杭州”之地名。
    一、隋朝废钱唐、“置杭州”加强政治经济等系列改革
    隋朝的开国皇帝隋文帝,颇有雄才大略,他在建国初期就立即进行朝政体制改革。隋朝的朝廷始创“三省六部”行政官府机制,制订并颁布了科举制、府兵制、《隋律》、输籍等法规典章制度。全国行政区划改革为“州、县”两级行政区域政权,隋朝加强了中央集权对全国的有效统治。杭州,从隋朝开始发达,百业兴旺、商铺林立、交易兴隆、富甲一方。因此成为我国东南地区的著名“州治”。
    隋朝制定的科举考试制度,从上层政治领域打破了封建世袭制度弊端,有利于稳定社会,比较公平合理地选拔各级官府人才。
隋朝规定桑田为“永业田”,而调以绢和棉与粮食五谷并重。促进了农业生产的全面发展,为发展家庭作坊的纺织生产、手工业制品等商品经济发展,促进社会分工,提供了充足的物质条件。
    二、杭州开始起步于文明昌盛的新历程
    隋朝开皇九年(公元589年),隋文帝在京都长安发布了一道圣旨喜临钱唐,从此钱唐升格为州治“杭州”,这座西湖之畔、钱江之滨的钱唐古县有了一个千古靓丽的大名“杭州”。当时,杭州就行政管辖区域包括:钱唐、富阳、余杭、于潜、盐官、武康等六县。最初的杭州,州治衙门设在余杭(即今余杭区余杭镇),不久,州治衙门就搬迁到钱唐的柳浦西(即凤凰山西南一带的江干、现今上城区钱塘江边)。从此,钱唐“出山”,杭州“兴起”。雄踞西湖与钱江之畔的杭州,因“水居江海之会,陆介两浙之间”,开始起步于文明昌盛的新历程,杭州连同西湖的富庶秀丽之美誉度,逐渐地蜚声天下。
    如果说置杭州的主宰是隋文帝杨坚,那么率大军占驻杭州的功臣是隋朝大将杨素。他在杭州钱江边依山修筑城墙,奠下杭州城的第一块基石。史书记载:杭州城墙“周围三十六里九十步”。这是杭州市历史上第一次建城的文字记载,具有杭城建设史上的重大历史意义。当时上城地区凤凰山麓与钱塘江边是杭州最古老的中心城区,杭州市井街坊就是从凤凰山脚开始向北、东、南三面,不断的延伸发展。当时杭州州城的区域,大致南达月轮山白塔岭,北至武林门环城北路,东起中河岸边,西到西子湖畔。后来的唐朝、五代、北宋均照此沿革。直到南宋时代,朝廷的宫殿大内建在杭州上城区的凤凰山坡,这里成为全国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
    三、杭州作为州治与古都的经济基础得到空前繁荣
    秦汉时代,杭州前身的“钱唐”,仅是海边山中的小县。“永嘉南渡”后,因北方战乱,导致中原人口大量南迁,杭州集中了各方面的手工艺匠人、作坊经营和商贸交流人才。北方移民带来黄河流域中原地区先进的农耕生产技术,先进的手工作坊生产技术,从而促进了江南,尤其是杭州地区经济的迅猛发展。钱唐等县逐渐充沛了新的生机与活力。农耕生产技术提高了亩产量,手工业兴盛与商贸交易繁荣,进一步增强了经济、文化发展的强大动力,从而使钱唐上升为“州治”及“古都”,具备了坚实的经济物质基础。
    隋朝开拓凿通京杭大运河。成为沟通南北的水上交通大要道。大运河漕运的贯通,南北物资交流更趋方便,进一步促进杭州人口迅速增加,集市贸易十分兴盛,出现手工业产品商品化的萌芽状态。大运河成为杭州社会经济发展之命脉,从此杭州因西湖而兴,因运河而强。西湖和运河,成为杭州经济文化繁荣的一对强劲的铁翅膀。
    综观杭州的历史发展轨迹,隋朝的“置州定名”功不可没,隋代首建城墙,奠定了杭州建设以上城区为中心地域的基本坐标,这是杭州发展的历史源头和城市建设深远的根基。我们关注和尊重杭州的厚重历史,论证其发展轨迹的源头与根基,就是为了观照杭州发展的现实状况。杭州上城地区源远流长的历史文化底蕴,正是杭州市今天蓬勃发展,被冠以“历史文化名城”“生活品质之城”等举世闻名的美誉,而用之不竭的历史文化源泉。
Produced By 大汉网络 大汉版通发布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