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史资料
名人留诗樟亭驿
来源:
区政协办公室
发布时间:
2013-07-15 15:03
隋炀帝大业六年(公元610年),江南运河开通。从此,杭州北通邗沟、通济渠,直达涿郡(今北京),沟通了海河、黄河、淮河、长江、钱塘江五大河流,成为江、河、海三水枢纽。凡南北商旅,可由杭州转乘海船漂海至海外各国,而海上商货亦可经萧山西陵渡,驳运至杭州柳浦渡口,经龙山河、大运河直接运至江都(扬州)及东都(洛阳)。唐代大诗人杜甫在《解闷十二首》中写道:“商胡离别下扬州,忆上西陵故驿楼。”可见当时外国商人去扬州,都是以海船经西陵到杭州,然后通过大运河去的。
西陵渡商旅到杭州,必从江对岸的柳浦渡上岸。柳浦,即今上城区沿江一带(当时州治在柳浦之西的凤凰山麓)。由于柳浦是海陆交通要道,过往商人、游客较多,当时官府在此地设一樟亭驿,专供官员、士大夫任职、辞职往来居住,可能也让商人、游客借宿。唐代大诗人李白游览了浙东,经海上到杭州探亲、游览,就曾经住在樟亭驿,并在杭州留下了《与从侄刺史良游天竺寺》一诗,诗中写道:“挂席凌蓬邱,观涛憩樟楼。三山动逸兴,五马同遨游。天竺森在眼,松风飒惊秋。览云测变化,弄水穷清幽。叠嶂隔遥海,当轩写归流。诗成傲云月,佳趣满吴洲。”当时诗人李白在杭州游览了天竺山区,还曾在樟亭驿的楼阁上观赏天下闻名的钱江潮。无独有偶,大诗人白居易在杭州担任地方官的时候,也在樟亭驿会客观潮,他写有《樟亭驿见杨旧》诗,诗云:“往恨今愁应不殊,题诗梁下又踟蹰。羡君独梦见兄弟,我到天明睡亦无。”又有《宿樟亭驿》诗:“夜半樟亭驿,愁人起望乡。月明何处见,潮水白茫茫。” 另一位唐代诗人孟浩然也有《与钱塘令登樟亭》诗:“百里鸣雷震,闻弦暂辍弹。府中联骑出,江上待潮观。照日秋空迥,浮天渤解宽。惊涛来似雪,一座凛生寒。”可见当时的过往游客中,也包括了一些诗人,常在樟亭驿借宿并观潮。
至南宋时,樟亭驿称为浙江亭。宋孝宗赵昚曾请太上皇赵构、太后及宫内嫔妃等人,出候潮门观潮并检阅水军,南宋《武林旧事》一书记载:淳熙十年(公元1183年)(农历)八月十八日,上诣德寿宫恭请两殿往浙江亭观潮。……御辇檐儿及内人车马,并出候潮门。……得旨从驾百官,各赐酒食,并免侍班,从便观看。……水军并行,阅试军船,摆布西兴(萧山西陵渡)、龙山(玉皇山)两岸,近千只。管军官于江面分布五阵……点放五色烟炮满江……市井弄水人(弄潮儿)……凡百余人,皆手持十幅彩旗,踏浪争雄,直至海门迎潮……太上皇喜见颜色,曰:“钱塘形胜,东南所无。”上起奏曰:“钱塘江潮,亦天下所无有也……”
樟亭驿遗址究竟在上城区何处呢?笔者翻阅了不少文献资料,得出几种说法:清乾隆年间居住在杭州的诗人许承祖,在《西湖渔唱》中说,地点在龙山闸;明代田汝成在《西湖游览志》中认为,在龙山闸的为浙江驿,系明代洪武三年(公元1370年)所建(龙山闸在今之上城区复兴街水澄桥旁的原闸口电厂里面,“闸口”之名即由此而来)。南宋吴自牧所著的《梦粱录》记载,樟亭驿在候潮门外跨浦桥。
柳浦南部还有白塔岭,岭下有桥谓白塔桥。南宋期间有人在此地卖《地经》,当时桥壁上有题诗一首:“白塔桥边卖地经,长亭短驿甚分明。如何只说临安路,不数中原有几程?”《地经》即是导游图,可见唐、宋时期樟亭驿至白塔岭一带,是商人游客的必经之地,有驿站,亦有卖导游图的。
惜此地自清末以来,已不再如过去之热闹繁华,樟亭驿亦无迹可觅,有关部门如能在原址一带按原型修复樟亭驿并立碑介绍,那不啻为杭州历史文化的中心区域增添一处重要的历史人文景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