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史资料
宋玉小挂件略析
来源:
区政协办公室
发布时间:
2014-02-20 09:25


南宋,杭州是全国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由于北方许多人随朝廷南迁,使杭州(临安府)“户口蕃盛,商贾买卖者十倍于昔”,人口的增多,为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和商业的繁荣创造了条件。南宋都市经济的繁荣,不仅超越前代,而且居世界前列。当时临安手工作坊林立,生产各种日用商品,据《武林旧事》等书记载,南宋时的杭州商业有440行,各种交易甚盛,万物所聚,应有尽有;对外贸易也相当发达,如日本、高丽、波斯、大食等50多个国家和地区与之有使节往来和贸易关系,朝廷专设“市舶司”以主其事。城市工商业的空前发展,也推动制玉行业的发展,特别是民间的制玉业有了巨大的发展,当时民间也设有玉作坊。玉器的消费对象也已不完全是皇室贵族和士大夫阶层,而是对玉器十分迷恋的普通百姓。从宋代制玉大的风格来看,表现出强烈的世俗化、生活化的倾向,题材日益广泛,现实生活中自然风景,畋猎生活,人物活动,神话传说等都成为雕刻内容,绘画、纺织、金银器、瓷器、漆器等其它工艺美术的技艺,也被融入于玉雕艺术之中,表现出生活、现实、创作的高度统一。制玉业的发展,促使皇家和民间都对玉器加以收贮。民间生活起居,喜庆礼节有条件的也追求使用金银玉器。当时的育子习俗有:“至满月则生色及绷锈钱,贵富家金银犀玉为之”。至此,玉器既是文玩又是商品,在市场流通中已经有了一定的规模。据记载:南宋有“七宝社”“七宝考古社”,是当时出售玉带、玉碗、玉花瓶、玉束带、玉劝盘、玉轸芝、玉绦环以及玻璃、水晶、宝石等珍贵古董和中外奇珍异货的商行。综观宋代政治、经济形势,以及制玉发展的情况,对流传至今,已被确认是宋代,或是南宋的玉器,从数量上来说总是不能让人满意,对于这个问题,难道是我们在对宋代玉器的认识上还存在着问题吗? 确是如此! 多年前,笔者工作中碰到一件事,一组玉禽器,被老专家定到了民国,但笔者心中存疑,于是多加对宋玉的注意。随着多年工作的经验,特别是1995年杭州外东山弄宋墓出土了一件和田玉质,圆雕,长4,高2、3厘米的玉鸡形挂件(图一),更确定了自己的思考。虽然我们还不能有十分的把握分辩出两宋玉雕在工艺上的区别,但在研究领域,有着前人多年研究所积累的经验和总结,以及几十年来的考古成果,为我们的鉴定和研究提供了科学的依据。宋玉与其它时代的玉器有不同的时代风格。在此,笔者对杭州博物馆收藏的两件宋玉小挂件(见图)作一小析,以求更多人对宋玉的喜爱。两件玉雕都小巧可人,定它为宋有几个方面的思考: 1、从用料来看,宋代玉器制作重视材料和材料的巧作,以新疆和田玉为主,多采用较好的透闪石料进行雕琢。所以玉器质地细腻,从深度看色也有透白。经把玩、流传至今,常常见器物表面有如黄褐色桂花糖般的沁斑,可以断定此都是上好的仔料。杭州外东山弄宋墓出土的玉鸡形挂件(图一)的玉料也可为佐证。民国常有仿此类的玉件,虽然也有时用好料的,但这样的小件,往往采用玉璞(玉边料)或新山玉(岫岩玉)来雕琢(图二新山玉玉环),有的用料(玻璃)代玉来仿做。民国期间好料玉器为贵族所用,大多民间玉璞用来仿做古玉器,新山玉有的还火烧一下,或表面做点古色,但由于质软,久会褪色。料做首饰不少,现在还常可见到。 2、宋代玉器的工艺技术,是战国玉雕以来的一次突的继承和发展,它的玉雕工艺对辽金元明清几代起到了很大的影响,并且与前后代有着明显不同的独特风格。宋代玉雕精细谨慎追求和田玉的温润莹泽的玉德的风格,同样表现在这组小挂件中,其中玉鸳鸯佩(图二)质地:和田籽料,圆雕,长4、5,高2、6厘米,和玉鸡形挂件(图一),玉件虽小,雕刻地很认真,喙和眼很讲究,小管钻眼还要带上阴阳效果;羽翅刻划整齐,时间的磨砺使阴刻线之间的阳纹变得饱满圆浑,杭州外东山弄宋墓出土的玉鸡形挂件的尾部羽毛,也是用粗阴线来凸起阳线的方法表现;鸳鸯翼下之蹼,似乎在告诉我们那朴实的追求和年龄的伤痕,这是后代所不顾不及的。这两件玉小挂件,一为传世碾轉砥砺至今,一为深埋尘土方出天日,现在它们同样给我们传递着过去时代的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