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社情民意
社情民意
关于城区优化机动车停放以分钟为单位计费的建议 来源: 区政协办 发布时间: 2023-01-06 10:00

为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去年5月,国务院办公厅转发国家发展改革委、住房和城乡建设部等四部委印发的《关于推动城市停车设施发展的意见》(简称《意见》),提出:完善停车收费政策,综合考虑停车设施等级、服务条件、供求关系及社会承受能力等因素,区分不同区域、位置、时段、车型和占用时长等,科学制定差异化收费标准,并建立动态调整机制。

这些年,省市区不断通过数智赋能,破解城市“堵”局,强建设、增车位、严管理,成效显著。而这当中,通过科学收费来有效管理机动车停放,在城市管理中也具有科学人性、模式领先的参照意义。但随着城市数字化改革稳步推进,高质量发展示范区目标的要求明确,一些管理方式也有进一步提升的空间和可能。因此,建议在全市率先试点机动车停放以分钟为单位计费标准。

一、现行停车计费状况:

主城区繁华地段,现行停车成本普遍不低,以每小时统计:在公共停车场,很多地方国庆、春节长假30元,其他旺季节假日20元,核心区12元;而主要综合体社会停车场,如万象城10元、嘉里中心10元、解百10元、湖滨银泰15元、西湖银泰城10元;按一小时收费,大部分车主尚能接受,但如果多超过1分钟,车主可能要多承受少则5元半小时,多则15元半小时的停车费,面对这样的情况,绝大多数的车主恐怕都会觉得“消费不公平”而心有不甘又无可奈何。

二、小时单位计费的局限性:

(一)计费方式容易模糊不清:政府主导的公共停车位均以半小时为计费单位,而社会停车场多半以一小时为计费单位,这就容易引起车主与业主之间的纠纷,有些为15分钟免费停车是否落实争吵,有些为停车场计时器的准确度计较,而终其原因则是为了这超出的一分钟或几分钟是否值得多付半小时或1小时的停车费。

(二)因第三方原因而超时矛盾:不少驾驶员经常会遇到出停车场时,由于前面车况拥堵、交费缓慢、发生车祸、甚至产生纠纷等原因,等到自己车辆到收费杆时,计时器已超过1分钟,不得不多缴一小时的停车费,这样的矛盾就会以此反复,恶性循环,大大影响整体通过率和消费品质,而原因也恰恰在于要多交1小时,而不是1分钟的费用。

(三)停车位空和周转率低:一方面,15分钟内免费制度本身很好,但实际操作中,最简单的办事也很难控制在15分钟内,一旦超过几分钟,就是十几二十元,这也造成了很多人宁可“冒险”停在车位外,而去心惊胆战的吃碗面;而另一方面,如果乖乖地停在了收费车位内,超过了计划的15分钟或半个小时,很多车主也就不急着把车开走了,毕竟多交了车费,逛也得把剩下的时间逛回来,这种现象在西湖景区绝不少见,周转频次也因此降低不少。

三、分钟单位计费试点的可行性:

(一)计费手段可行:在“城市大脑”有效管理下,“智慧停车”可谓破解停车难系列举措中的一大亮点,成为杭州城市数字治理的一个范例,而这种范例从广度上讲,进一步拓展到分钟单位并非难事,毕竟现在车辆出收费口均能显示到读秒。

(二)收费方式可行:作为数字经济领先城域,不论是支付宝、微信,还是数字人民币、ETC,又或是“先离场、后付费”便捷泊车服务都已具备数字精准结算的功能,绝大部分车主也拥有了上述几项平台中的至少一项,所以已不存在人民币结算所很难避免的找零烦恼。

(三)标准规范可行:明确以分钟为单位,从车主的角度能进一步提升“消费公平感”,打开心结,不纠结“因小失大”的小时魔咒,心平气和地按分钟进行结算,毕竟从心理上讲差几毛钱和十几块块钱还是有很大区别的,潜在有利于行车安全;从管理者的角度,能避免两大问题:第一,不再有半小时或一小时模糊不清的标准领域,减少纠纷;第二,收费员与车主因定价过高而私下“交易”会显著减少。


Produced By 大汉网络 大汉版通发布系统